為什麼「沒有安全感」?缺乏安全感的本質:從自我與關係覺察

沒有安全感使我們在關係中疲於奔命,忽略自己也傷害對方,究竟什麼是安全感?

沒有安全感的本質是什麼?

感情中不斷上演相互猜忌懷疑的小劇場,讓人身心俱疲卻找不到問題的癥結點,然而這正是「沒有安全感」在作祟。
讓我們認識 5 個沒有安全感的來源,擺脫煎熬痛苦的循環,擁抱健康的關係。

 

安全感是什麼?

安全感是關係中的穩定劑,幫助我們與自己和他人相處時,能保持平和穩定、的狀態,以開放的心胸接納每個人的不同且不因此感到焦慮害怕,打從心底相信彼此。

 

沒有安全感的本質是什麼?

頻繁對男友查勤、害怕獨處或是在社交場合感到不自在,都是沒有安全感時的徵兆。當我們長時間處在匱乏缺失的狀態時,就會不斷向外尋找證明,試圖填滿沒有安全感的內心。

然而,汲汲於追求華而不實的表象,不僅無法填補破洞的失落感,還會助長負面情緒的蔓延,被恐懼不安佔據,讓人無法冷靜思考、找出問題點。

 

接下來讓我們一步步認識沒有安全感的本質,直面那些無法言喻的傷痛,解決卡在心中已久的不適感:

1. 沒有安全感源自於:恐懼

摯愛的對象、深厚的情感與不須言語的默契,是關係中最珍貴的寶物,為了讓這段關係長久地走下去,我們會用盡全力保護,深怕被破壞。

感情中,當我們沒有安全感時,「害怕失去的恐懼」油然而生,無限放大的情緒讓人誤以為只有自己在為關係付出,錯誤的認知導致錯誤的行為,因而開始歇斯底里的對待對方。

工作場合上,當事情不如預期發展時,「害怕犯錯的恐懼」湧上心頭,陷入「是不是我能力不足,所以才發生這種事?」的自我懷疑中,最終錯過解決問題的黃金時間,迎來最壞結局。

這一連串的負面情緒與失控行為,都是沒有安全感的典型狀態。害怕、不安是所有缺乏安全感的人都會產生的感受,核心原因是源自於對人事物的恐懼,不知道該如何用正確的心態與他人相處,也不曉得該如何消除內心的不安。

2. 沒有安全感源自於:不信任

對人對己沒有安全感的原因是「不信任」,信任感可說是關係中最重要的基礎,倘若連信任都不存在,關係的潰堤也是理所當然。

試探、懷疑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因為愛,而是因為「不信任對方」,然而「不相信自己」同樣會對關係造成不良影響,情緒的渲染力不可小覷,長期處在自我否定的負面能量中,開始拖垮彼此、關係變得越來越不健康。

即便是有血緣關係的親人、十年同窗的好朋友,經歷長期不信任的對待後,再深厚的情感也會被消磨殆盡,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。

下次發現沒辦法相信別人或自我懷疑時,不妨重新檢視內外身心靈狀態,或許你正處在缺乏安全感的心理卻渾然不知。

⭐️ 建議重溫:走出自我否定,從感恩自己擁有的開始!

3. 沒有安全感源自於:不了解

面對未知的人事物時,人們會產生擔心害怕的反應,所以透過限制約束的手段,證明對方不會傷害自己,藉此說服沒有安全感的內心。

然而,這些要求表面證明的手段,正是沒有安全感的證據,明明很了解對方卻做出相反的事情,過度珍惜重視的心情讓手段越來越偏激,消磨彼此間的情誼。

4. 沒有安全感源自於:沒自信與自卑感

你是個有自信的人嗎?自信是幫助我們建構安全感的重要元素,當我們缺乏自信心時,意味著不清楚自我價值所在,盲目認為自己能力不足、不值得被好好對待,無論他人如何予以讚美,心中始終有個小小的聲音不停地否定自己。

沒自信時一點風吹草動便會自亂陣腳,自卑感讓不知所措佔據心頭,事實上,自信心與完美沒有任何關聯性,不妨仔細覺察,會不會經常把「貶低自己」的話語掛在嘴上?有沒有給人妄自菲薄的印象?或許長久難解的失落低潮,就是沒自信所導致的安全感缺乏。

⭐️ 建議重溫:自卑來源是什麼?克服自卑感的2個有效方法

5. 沒有安全感源自於:對自我的不重視

很多情侶交往時容易將焦點放在對方身上,放棄原本的興趣與生活,全心全意地配合另一半,一開始明明是有趣的靈魂才互相吸引,最終卻變成無趣的空殼,進入沒有安全感的不安迴圈中。

當內心沒有支撐自己的力量,像是受人操控的木偶,只能無助地等待對方的回應,長時間下來沒有心力照顧其他事情,過著沒有安全感的日子。

因此,無論這段關係多麼美好,每個人都要重視自己:自己的時間、自身的價值,唯有先尊重自己,才能使得這段關係發揮 1+1>2 的效果。如果不知道該如何檢視重心何在,那就捫心自問:「一整天裡花了多少時間在自己身上?」相信答案便會呼之欲出。

⭐️ 建議重溫:擺脫低自尊:停止低自尊!3個練習找回完整的自己

「沒有安全感」的類型&表象

沒有安全感經常體現在情感關係中,但實際上,我們對於人生各個面向都需要充足的安全感,也可以透過觀察「沒有安全感」出現在哪種關係中,進一步檢視、覺察自我狀態,讓自己進入修復與療癒。

現在就從「自我」、「經濟狀況」、「人際關係」、「感情」和「工作職場」五大面向來探討沒有安全感時會處於怎樣的心理狀態:

類型 1. 自我不安全感

自我否定是一種內耗的想法,源自於潛意識中對自我的不安全感,若沒有妥善處理,隨著時間發酵可能會轉變成自卑、低自尊。

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價值,差別僅在於自我覺察的程度高低,有些人深度了解自己,發揮所長,積極地一步步往目標邁進;但也有更多人習慣貶低自己、看不見自己的優點,每天在 IG、FB 上見證他人的成功,就像是在暗示自己的失敗,覺得現實太殘酷!成功好似都歸於得天獨厚之人的特權。

陷入自我不安全感的狀態時,看待事情的眼光會變得狹隘負面,即便事情本身並沒有想像中困難,卻覺得自己一定沒有能力,當然就無法客觀評估事實、與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
⭐️ 建議重溫:你了解自己嗎?3個問題、2步驟學會了解自我

類型 2. 金錢不安全感

東西一囤再囤、薪水一存再存,即便戶頭上的數字逐漸累積,卻仍然無視客觀事實,賺得越多就越害怕失去、害怕無法賺得更多,這樣的心理狀態也是金錢不安全感的體現。

對於金錢的不安全感可能來自於原生家庭的經濟匱乏、傳統教育省錢觀念或欠錢負債的經驗,導致長大成人後下意識認為金錢是罪惡的,因此不是及時行樂的花掉,就是汲汲地賺錢存錢,犧牲生活品質或是極端地背上更多債務。

然而,這份不安全感並不會隨著存款增加而得到減緩,反而會提心吊膽地想:意外會不會隨時降臨?自己有沒有能力負荷?倘若看待金錢的觀念不改變,那終其一生都會為了金錢不安全感煩惱。

類型 3. 人際不安全感

無論你是否喜歡社交,人活在世上都無法避免與他人交流,然而「人際關係」卻始終困擾著我們,該如何拿捏距離?交情程度有多好?有時候因為價值觀、看法不同而產生摩擦,消耗彼此的情感,幾次不好的經驗下來,使得我們越來越不知道該如何與人相處,衍生出人際不安全感。

人際不安全感讓我們漸漸封閉自己,退縮在人群的角落,如果是個人交友圈或許還不打緊,但碰到不得不社交的工作場合時,內心的壓力倍增,時刻怕說錯話又想拓展職場人際。

因此即便害怕社交,還是要設法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:對於自己的交友圈,值得深交的朋友就要好好把握,經營更具信任感的關係;職場上可以透過換位思考,站在主管同事、客戶的角度,設身處地為人著想,盡可能減少彼此認知落差,做一個相處起來舒服的人。

人我之間畢竟都是獨立的個體,如果正向平穩的社交都無法換來對方的真心對待,也不需要強求,覺察自我並放下執著的意念,就能降低人際不安全感。

類型 4. 情感不安全感

一段感情需要理性與感性的平衡,才能維持健康的關係,然而很多時候感性總會凌駕於理性之上,讓我們無法做出正確的決定。看著另一半與異性同事相談甚歡,總是在衝動之下質疑、逼問對方,甚至會用「愛」來包裝,試圖合理化自己的行為。

我們心裡都明白,就算是最親密的伴侶,對方還是可以保有交友空間,這是身為人理所當然的權力,不應該因為有了伴侶而被剝奪。

不過,即便大腦明白但內心依然有個跨不過去的坎,各種不合理的要求與限制,是讓人疲乏的導火線。反過來想:你喜歡被人懷疑、管東管西嗎?你有覺察自己總是情緒勒索嗎?這些都將導致兩人越走越遠直到關係瓦解,而這正意味著在感情中沒有安全感,是情感不安全感的標準體現。

類型 5. 職場不安全感

在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,我們對職場的信任正受到嚴峻挑戰:

老闆會不會突然裁員?

年底的獎金還會不會照常發?

主管對我的評價到底如何?

我們組裡的同事遠距上班有沒有在打混?

同事該不會去跟主管說小話?

我該不該跟同事多去聚餐培養感情?

 

為了避免受到不可預期的傷害,越來越多人採取「以自我為中心」的待人處事方式,選擇在「不信任」與「不得以」之間游移,不期待才不會受到傷害,任由職場不安全感發酵。

這份矛盾的心情隨著壓力不斷發酵,不安的情緒也會影響工作表現,像是報價單填錯金額、叫錯客戶名稱等;也可能因為太過小心、行事過於刻意而影響正常人際關係發展,主管同事有一點風吹草動,就深怕自己做錯什麼,時間一長便進入身心俱疲的死胡同中,無法自拔。

或許我們能將職場不安全感視為自我成長的動力,趁此機會覺察每一次對話與行為,從中尋找自我與工作的平衡,一步步降低心理不安全感,才是在職場生存的長久之計。

為什麼在關係中感到「沒有安全感」? 

沒有安全感的本質中,有「安全感來源不是自己」的共同點,由他人賦予的安全感並非穩定存在的,患得患失會讓內心匱乏,然而,當自己成為安全感來源後,強而有力的心理素質便是最可靠的戰友,不必再擔心情緒受到外人牽引。

現在,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在關係中感到沒有安全感的三種狀態,幫助你將自己作為安全感來源、辨識是否處在沒有安全感的關係中:

狀態  1:缺乏獨立自主的心態

人在屋簷下,不得不低頭,任何東西只要是他人給的,就等同決定權交給了別人,也為自己帶來限制與擔憂。

比方說,每個月生活費需要仰賴伴侶時,就埋下了「每個月只有這麼多錢」的限制與「萬一吵架/分手/離婚的話,就沒有錢可以用」的擔憂;或是日常生活大小事都需要另一半幫忙決定時,就種下了「沒有對方就做不了任何事情」的限制,以及「失去獨立思考」的擔憂。

因此,訓練自己解決問題和獨立自主的能力,盡可能不依賴他人,才能避免受到他人的牽引與掌控,擺脫提心吊膽、沒有安全感的日子。

狀態 2:覺得自己不夠好

當一個人說:「覺得自己不夠好」時,內心或許也不知道怎樣才算好?只是因為被身旁的人否定,所以轉而檢討自己。

然而,每個人的價值都表現在不同地方,運動神經很好、文筆造詣很優美、藝術表現很有創意等等,都顯示出每個人的獨特,不應受到主流價值觀與旁人的排擠否定,當我們認識並接受自己的特別後,便能從他人的評價中解放,打從心底喜歡上自己。

透過實際努力、挖掘自我後,才能能夠真正的喜歡上自己,安全感才會穩固在心中,為我們帶來源源不絕的力量。

⭐️ 建議重溫:自我認知是什麼?認識自己的第一步

狀態 3:缺乏強大的心理素質

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時,不會再因為他人評價而動搖,也不會用事情的成敗來定義自我價值;反之,缺乏強大的心理素質時,則容易受到外界牽引,過分在意每個人的批評指教。

然而,強大的心理素質需要後天努力培養,考驗意志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,當心態產生動搖,便容易出現不戰而敗的結果。不過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並不表示要成為一個強勢的人,而是幫助你獲得穩固的安全感,遇到任何狀況都能保持淡定優雅的態度,不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起舞。

如何建立安全感?從自我到人際、兩性關係

在我們看清自我欠缺的能量、明白安全感來源必須是自己後,便能從零開始建立安全感,獲得更完整的自己與關係。

然而,建立安全感需要耐心與越挫越勇的決心,短時間內或許充斥痛苦,但咬緊牙關撐過後,便會感受到蛻變的喜悅。接著就讓我們透過以下五個步驟,穩紮穩打建立安全感:

步驟一: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

獨立自主會讓人向內尋求答案,而非向外尋找依賴,透過閱讀書報雜誌學習新知、挖掘自我,培養中心思想,懂得越多,越能避免受到外人三言兩語的影響而動搖。

這段過程沒有捷徑,只能腳踏實地地練習,每一次的挫折與修正,都是灌溉自我的寶貴經驗、走向獨立自主的養分。

步驟二:建立自信心

自信心幫助我們以積極正向的態度面對困境,透過實際行動一步步累積自信心。

可以試著分析欣賞的對象,思考對方哪些外在表象與內在特質吸引自己,姣好的體態還是靈活的思考、幽默的口才?再以客觀的角度列出自己的優缺點,慢慢往相同的方向努力即可。無論最後有沒有發展出同樣的特質,這段「想讓自己變得更好」的過程,便能幫助我們挖掘個人魅力,建立起自信心。

⭐️ 建議重溫: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?停止期待、允許自己犯錯、落實身體覺察

步驟三:專注自我

「專注」在資訊破碎且快速的時代中,是一項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源,因此當我們忽略外在紛擾、學會專注自我後,便能輕易與旁人拉開距離。

專注自我的反面是不在意他人評價,當我們不再因為外在因素而動搖內心時,也就意味著這份安全感源自於自己,是最可靠的狀態。

步驟四:相信自己

學會獨立、擁有自信並懂得專注自我後,相信自己便不再是難事,不如說此時的你有著面對人生課題的勇氣以及幫助他人的餘裕,已經是自己最安心的戰友了。

步驟五:信任他人

信任他人相較於相信自己來得困難許多,信任他人等於接受不可控因素,難以捉摸的人心,什麼時候改變都說不定,因此唯有將前面四個步驟都做到之後,無論相信他人的結果是好是壞,都能以開放的心胸接受,獲得完整的安全感。

就從時刻開始,自我覺察每個沒有安全感的當下

對「沒有安全感」有進一步認識之後,相信能夠幫助你理解安全感之於自我、人際與關係的重要性,如果內心還處在沒有安全感的狀態,不妨透過上述內容檢視人生各個面向,釐清現況、找出問題,一一擊破人生難題並解放負面情緒,慢慢找回安全感、重新掌握生命主導權。